设为首页 会员注册
今天是:
您现在的位置: 365滚球盘 > 党员风采 > 正文
情满英茂山的好党员
作者:吉伟伟    文章来源:365滚球盘    点击数:990    更新时间:2014-10-23         ★★★
   刘绍敏 ,男,44岁,1970年出生,200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望海乡黑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兴城市绍敏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曾被兴城市政府授予兴城市科技兴农“十大状元”、兴城市“十大优秀青年农民”称号;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4月初,一场绵绵如丝的细雨过后,春风如约而至,并以它温存的情绪抚摸望海大地,俯瞰着黑庄村的英茂山充满勃勃生机。
     就在这个春潮萌动的季节,兴城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集中宣传一批先进典型,而当我看见其中的一个名字的时候,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这样一个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真的要好好地写一写。
     一
     第一次见刘绍敏还是几年前的事情。那时听说在望海乡有一个人物,自己富了不忘乡亲,带领大伙靠小小的树苗和水果走上了富裕路。
     这次他又正好是我市推选出来的优秀党员,我迫不及待的想再见见这个能人,看看这几年他的变化。
   因为工作原因,我们把见面的时间约在了周末。和我想象中那个有钱、有名的他大相径庭,他的装扮依然简单、干净,透着那股质朴,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初次相见的场景。
   洁白的衬衣,合身的夹克,驾驶着私家小轿车,这是农民吗?哪里像个农民?
   在我从事记者行业的十多年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在和农村、农民打交道,印象中的农民绝对不是这样的!
   可是,我面前的刘绍敏,真的就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中等身材,四十出头,容光焕发的神情让人第一眼看见就觉得厚道、踏实。他是望海乡黑庄村村民,兴城市绍敏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你来的可真不是时候啊,树上刚开花,库里也没存货,要不咱们这的梨啊葡萄啊准保让你吃了忘不了。”刘绍敏的一句玩笑话把我从回忆中拉回到现实。
   刘绍敏这个当代农民,真的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农民”一词原有的理解。
   他家住在黑庄村,那里种的都是玉米、花生等粮食作物。能不能有个好收成全看老天爷高兴不高兴,辛辛苦苦一大年,换来的可能只是微薄的收入。
   大伙对富裕的渴望都是急切的,可是面对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小山沟,怎么才能富起来呢?
   1970年出生的刘绍敏,高中毕业后便在家务农。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的他看准了果树苗木栽培。1992年他引进了新技术。小面积的进行试种,没多长时间,刘绍敏就尝到了这其中的甜头。他下决心要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号召大伙种植果树苗木,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弯腰曲背几千年的传统耕作模式已经深深烙印在大伙心里,谁也不敢轻易放弃大田作物跟他一起干。
   讲到这里,刘绍敏拿起面前的水杯,没有喝又放回到了原来的位置。稍作停顿,他抬起头说,当时自己胆子特别大,虽然家人、朋友很多反对的声音,但是他还是把自己家的地全都种上果树,还承包了7亩地种果树,这一举动也引起了不少村民的不解和非议。在那之后,刘绍敏苦口婆心给大家做工作,分析果树市场行情和前景,掰着手指头算经济账,可是,愿意跟他一起干的村民还是寥寥无几。
   刘绍敏说:“当时我就想,要想村民跟着我走,只有让大伙看见真玩儿意才行,我挣钱了,才能说服他们。”此后,他在果树管理上非常用心,就像一位极负责任的父亲一样,呕心沥血,呵护备至。经过刘绍敏精心的栽培与管理,一年过去了,果树苗木开始上市了,那几亩地的水果苗当年就卖了2000多元,而种玉米的收入也就800块钱。
   俗话说得好:眼见为实。看着这个赚钱的买卖,村民们这回动心了,纷纷找到刘绍敏要求学习果树栽培技术。从此,刘绍敏每年都要组织果树栽培技术培训会,参加人数达到5000人次。在他的指导下,不少村民靠种果树走上了致富路。黑庄村果农刘贺仁就是其中一位。起初,他也是死守田地种花生、玉米,每年收入最多也就两三千块钱,只能解决温饱问题。1997年的一天,他在回家的路上,看见刘绍敏正在给果农讲解果树栽培知识,他走近听了一阵儿,觉得讲得很有道理,也就越发感兴趣。第二天,他专门找到刘绍敏,让他为自己“开小灶”,并提出付培训费,刘绍敏婉言谢绝,无偿对他进行技术指导。
   就这样,在刘绍敏的指导下,他很快掌握了果树的栽培管理技术,把自己家5亩多地全部种上果树,3年下来,硕果累累,仅水果一项收入就达1万多元。这几年他的果树生产更是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已经成了望海乡屈指可数的果树种植大户,每年的水果收入高达5万多元。
  二
   面对父老乡亲的信任,面对一片又一片的果树苗木,刘绍敏仿佛看到了苗木成熟、水果丰收的情景,看到了父老乡亲们喜悦幸福的笑脸。
   其实,苗木成熟、水果丰收的情景并不都是让人们欣喜,想象中的笑脸让刘绍敏忽然感到了从未有过的责任与压力。因为,可以上市并不意味着就是效益,可以上市并不说明就是富裕。刘绍敏的目标是带领乡亲们富裕起来,如果成熟的苗木质量不优,卖不出去,不能变成钱,那些苗木总不能当饭吃、当衣服穿、当钱花;即使卖出去了,卖不上个好价钱,乡亲们同样富裕不起来。
   在黑庄村,果树种植在刘绍敏的带动下已初具规模,但长期以来,农户都是以散户出售苗木和水果,随之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小商贩来收购时互相压价,严重损害了果农的利益,刘绍敏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着眼于黑庄村果业更好的健康发展,他联系了十几位种植大户商讨对策,大家一致认为不联合起来进行必要的分工和协作,个体户单打独斗是没有出路的。果树种植户只有联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规模,增强影响力,开展有效的合作,搭伙求发展,才能解决在前进中遇到的问题。经过几次讨论,刘绍敏提议成立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果业健康发展,这个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同。
   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绍敏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10月成立,刘绍敏被大伙推选为理事长,村民们也都积极加入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农资统购、管理统时、技术统管、包装统一、产品统销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在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同时,修订完善了生产标准规程,与会员签订服务质量管理承诺书,真正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刘绍敏知道,只有提高苗木质量和知名度,成熟的苗木才能走出大山,才能真正让乡亲们奔向富裕之路,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他组织大伙到外地开阔视野,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了解果树苗木市场的行情和销路。通过参观学习,农民们受到很大启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才能有更广阔的市场和销路,才能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
   在刘绍敏的带领下,合作社握指成拳,统一质量管理,统一价格出售,现在合作社拥有固定资产1010万元,果树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亩,果树苗木培育基地发展到1500多亩,年生产苗木500万株,带动农民及周边乡镇农户发展果业达1200多户,每年可创收500多万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刘绍敏深知,农业的发展在于科技,希望在于科技,为了把黑庄村果业做大、做强,他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兴城果树研究所专业人员给予技术指导,并引进目前国内外市场颇受欢迎的葡萄、梨树品种,注册了“英茂山”的商标。为了在适应市场需求中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刘绍敏筹资70多万元建设了库容300吨的果品贮藏恒温库,以便保证果品抓住市场,适时出售;他和村民们一起,每年培育出500万株葡萄苗,远销新疆等地;他培养了葡萄苗嫁接技术人员,带动农民创业增收。在他的努力下,黑庄村已成为辽西地区葡萄育苗基地,他本人也成为杰出的农民创业致富带头人,被授予“葫芦岛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新能人”荣誉称号。
  三
  “你们放心吧,路费都给我寄过来了,第一站就是你们那儿,我们东北人最讲信誉,不会差事的,放心吧。”在黑庄村村民张凤荣家,浙江省某葡萄种植大户打来电话,一边定行程,一边不放心地叮嘱着张凤荣千万别先上其他地方。张凤荣说:“明天,我带领第一批50人的队伍就要出发了,先到浙江,5月中旬到河北,6月初返回老家,一圈走下来,哪个姐妹都能赚1万多。”
   因为黑庄村农民嫁接技术过硬,苗木成活率高,外省多家企业都到黑庄村预约苗木嫁接人员,有的甚至将路费汇过来,以防嫁接高峰期聘不到这些高手。去年,马凤娟凭着一手熟练的苗木嫁接“绝活儿”,出去2个多月,就收入近2万元。许多农民还与外地的多家农户建立了固定的服务关系。“我的绝活就是绿枝劈接软膜包扎接口法嫁接苗木技术。”马凤娟骄傲的介绍着自己的本领,“这技术是咱们绍敏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最先研究出来的,就是把砧木劈成“V”型,绿枝削成楔形和砧木的“V”型劈口对接,用软膜把接口从上到下紧紧的包扎好就行了。这种方法嫁接的葡萄苗成活率能达到95%以上,比硬膜包扎法成活率能提高10%。马凤娟一脸兴奋地说着:“合作社把成熟的绿枝劈接软膜包扎接口法嫁接苗木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我们,使我们的技术一顶一过硬,嫁接的苗木成活率高,现在咱也是手艺人了。”马凤娟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爽朗地笑着。
   现在,黑庄村在外从事葡萄苗嫁接服务的光妇女就有500多人,占到全村女劳力的60%,年收入1000万元。
   果实成熟的季节,绍敏果树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前收购南果梨的汽车排起了队,果园内的老少忙得不可开交。初步统计,这一年南果梨收获10万公斤,比前一年足足提高了两成。来自黑龙江的一位客商跟刘绍敏攀谈着:“黑龙江人就认施用农家肥的南果梨,口感好,耐储存,老百姓吃了还想吃……”刘绍敏又回过身来对鞍山的一位客商说:“施用农家肥是我们这的一大特色,果儿味道都不一样。”
   刘绍敏一边帮着装车一边跟客商唠着嗑:“我经营的果园年产一般都在六七万公斤。果树不施化肥,全是以农家肥当家,采摘的时间都在深秋霜降以后,所以果品甜度高、口感好,深受客户欢迎。我敢说,凡是吃过我园果儿的人,都是我第二年销果的回头客。今年我在网上发布一个广告,在家坐等就客满盈门,根本用不着沿街叫卖或找新客源。”
   跟着刘绍敏在树间穿行,一位客商拿着一个南果梨一口咬下去,甜脆可口的果汁让他竖起了大拇指。这位客商说:“果然是比一般的南果梨胜出一筹。吃了你的梨,以前的梨算是白吃了。”听了这样的夸赞,刘绍敏谦虚地摆摆手:“不敢这么说。总结我这几年的实际生产经验,感觉施用农家肥效果好,收益大。”在客商的要求下,刘绍敏又把客商领到十几米长宽的粪堆前说:“类似这样的粪池,有五个,一共有3000吨。每年我都买鸡粪,经过沤制发酵后喂果树,肥力足,后劲大,这就是果品好、个头大的关键。”
   滴灌在辽西北不算新鲜事。刘绍敏带头打井8眼,在160亩土地上铺设葡萄滴灌设施,投资多达65万元。他栽种的红提葡萄亩产1000公斤、亩收入3000元。说起滴灌,他深有感触地说:“这旱涝都丰收,可是滴灌设施带来的保障。”
   刘绍敏不仅掌握了葡萄栽培最新技术,还创办了优质葡萄繁育场,建成恒温储藏库,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种植大户。
  四
   现在,刘绍敏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黑庄村党支部副书记。满腔真诚报桑梓,一颗丹心为民忙。这是家乡人对他的评价。
   2003年村委会换届选举时,刘绍敏荣幸地被群众推选为村委会主任。他认为,村级组织就像一只船,村党支部是舵手,掌握船前进的航向;村委会是水手,为船的前进提供动力;老百姓就是托起船的水,只有三者齐心协力,才能够到达最终的目的地。
   2004年底,他们在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面向本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开竞价拍卖了村里的“四荒”地,共得承包费110多万元,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座万方水塘、一所高标准村小学、两座便民桥,维修了村级道路,化解了大部分村级债务,村党支部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组织活动,群众拍手称赞,上级组织满意。
   在农村,贫困家庭的状况有时候是难以想象的,刘绍敏主动与困难户联系,几年来先后帮扶13个贫困家庭,免费送去了果树苗。
   刘绍敏经常说,残疾人也是村子的一员,残疾人有着更强烈的脱贫致富梦想。所以,帮助残疾人尽快致富也是刘绍敏最挂心的事之一。刘桂学是村里的特困户,身体有残疾,老两口没什么经济来源。在刘绍敏的帮助下,刘桂学来到合作社打工,干点力所能及的活。现在刘桂学每年的收入都能超过一万元,对于这一家人来说可绝不是小数目。为了表示感谢,这家人说啥都要请刘绍敏吃顿饭,刘绍敏谢绝了,黝黑的脸上又露出了他独有的温暖笑容:“只要你们生活好过了,我就很高兴了!”
   在刘绍敏的带动下,黑庄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水果专业村,以前是他们出去参观学习,现在黑庄村也吸引了周边地区的果农到这里来参观学习,刘绍敏的工作也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百姓的肯定和认同。2001年被兴城市政府授予“兴城市科技兴农十大状元”称号,2002年被兴城市政府评为“兴城市十大优秀青年农民”,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2011年,被中华“新世纪之声·和谐中国”组委会授予中华百名优秀管理创新杰出人物荣誉称号,他光荣地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表彰大会,获得了荣誉杯、荣誉章、荣誉证书和荣誉锦旗,受到了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追求无止境,发展无止境。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英茂山下淳朴憨厚的汉子刘绍敏,始终没有停歇追寻的脚步,他要带着大伙继续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个地美人勤、村富民乐的新黑庄。

 

 

文章录入:sxz    责任编辑:sxz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文章文章:
  • 下一文章文章: 没有了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网站公告 | 网站管理 |

    Copyright © 2014 xczzb.gov.cn All Rights eserved
    版权所有: 兴城市委组织部 辽ICP备14012082号
    地址: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兴海南街137-1号 邮编:125100
    电话:0429-5811416 邮箱: xczzyk@163.com QQ: 610177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