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中期,大学生村官开始生根发芽,经十余年的发展,大学生“村官”激情洋溢地投身基层、扎根农村,不但充实了农村基层组织队伍,也让百姓看到国家大力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引领农村发展、致富、奔小康的决心。但是,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也存在缺乏社会经验、理论联系实际不够密切、处理农村实际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初生牛犊”要想走好走实脚下路,要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要放平心态,摆正位置。刚刚走出象牙塔步入基层工作的大学生,经过高考、村官考试等层层选拔,可以说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这样一来就会产生骄傲、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这种心理不但会影响自身的工作热情、工作成绩,更会在基层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甚至损害政府形象。大学生村官们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能自恃高傲,浮于百姓之上,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投身基层工作。成绩是由点滴的工作积累而来的,切记不可急功近利。要扎根基层,就要争当表率,时刻把百姓的利益放在心上,遇到困难要冲在最前面,只有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扎实、做得仔细才能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与肯定。
要查找问题,加强学习。毛主席曾经说过:“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者、人民的公仆,须时刻不忘学习这一永恒的主题。大学生村官要时常进行认真的自我剖析,发现自身的问题和短板,发现问题后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修筑,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化短为长。掌握问题所在,学习才能更有针对性,才能更好的达到学习目的。既要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向人民群众学习。多学习党政方针、理论政策能够更加敏锐把握时代动向,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更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变化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发家、致富;放下架子向群众学习,学到的是书本中没有的知识,学到的是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民的智慧无穷尽,拜群众为师,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要积极参加培训,提高实践能力。缺少社会经验的大学生村官应紧紧抓住有限的培训机会,在短暂的培训中尽可能多学习,汲取前人经验。同时,利用培训机会与同学、其他部门同事进行深入的沟通联系,交流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互学工作技巧,改进工作方法,迅速将“他山之石”转化为自身的“战斗力”,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工作效能。通过对培训内容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提高自身创新意识、能力和不畏困苦的坚韧意志,激发敢于实践、勇于担当的时代精神,为自己“充足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