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兴城药王乡叶屯村,有个叫小黑沟的地方。因为三面环山,沟深林密,太阳在这里晚来早走,所以留下小黑沟这个名字。多少年来,小黑沟的三十几户人家靠几亩薄田糊口,像一块补丁缀在药王乡这个省级贫困乡的褴褛衣衫上。2006年末,王兴臣从空军某部农场转业,放弃了在城里当公务员的机会,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家乡——小黑沟,以一个军人永不言败的品质,走上了踏平坎坷的创业之路。
今年44岁的王兴臣出生在小黑沟,他1986年高中毕业参军,1988年入党,1995年被评为空军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荣立个人二等功,1997年被破格提干,2003年被授予专业技术少校军衔。2006年,当转业命令下来时,王兴臣辗转反侧,两条路摆在他面前,一条是回到地方,以他副团职待遇和在部队的优异表现可以在政府机关或政法部门谋到一个不错的职位,从此捧上“铁饭碗”——坐在办公室里衣食无忧,父母妻女脸上有光。另一条是放弃分配,自主择业,征途漫漫,前程未卜。王兴臣想,因为在部队获得的荣誉较多,服从分配会给地方政府增添负担,自己有一技之长,自主择业同样能够闯出一片天地;况且家乡的贫困面貌一直让他如芒在背,时时提醒他要努力改变。男儿血性和军人本色,让王兴臣毅然选择了自主择业。
在一个漫天飞雪的日子,王兴臣身背行囊,迎着呼啸的寒风,踩着砾石翻滚的小路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小黑沟。
创业之路布满荆棘。为了找到一个适合的产业,王兴臣花了一万多元差旅费,历时一年多时间,去北京、吉林、丹东等地考察,筛选出复合地板、实木门等几个项目,但都觉得不十分满意。随着党的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让王兴臣感到农业大发展的春天来临了。于是,他把自己近10万元的转业安置费全部拿出来,利用父母兄弟的十几亩地,搞起了养殖业。2008年,王兴臣养了40头猪、800只鹅。由于不懂市场规律,一年下来当初可卖8元一斤的大鹅降到了3元,一下子让他赔了一万多元,相当于半年多的工资。挫折迎面而来,没有让王兴臣一蹶不振。同学、战友甚至家人的不理解,也没有让王兴臣退缩。“跌倒了可以爬起来,半途而废不是我的性格!”没有周转资金,王兴臣就外出打工,挣了两万元钱后回到家乡,跟亲戚、朋友又借了一些钱,重整旗鼓投入了新的创业。他又买进仔猪、鸡雏以及饲料,每天在猪舍里拌料、喂养。利用在部队时向农业大学教授学习的养殖知识,他精心照料猪、鸡,在猪舍里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冬季,每天要喂四遍,最晚时10点多才能喂完,最多时一连三个月他没有回家。为了让自己饲养的猪、鸡能在市场上受欢迎,他坚持不用任何添加剂;并且把1000多只鸡散放在自家的果园里,让它们自己采食。不仅节约饲养成本,养出来的鸡还肉质鲜美。
冬去春来,王兴臣的饲养业从小有起色到稳定发展。他饲养的猪、鸡因为不喂添加剂而大受市场欢迎,饲养场的规模也由小到大。现在,王兴臣已经建起两栋32个圈的猪舍,饲养了140头猪和1300多只芦花鸡,种了8亩地的五味子,每年可以有200头猪、1000多只鸡出栏,年产苹果10000多斤。他成了小黑沟致富的榜样。
为了让乡亲们共同富裕,王兴臣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带动、影响周围的村民,并且无偿为村民作技术指导,提供信息,代购饲料。两年时间,从来没有人养猪卖钱的小黑沟,一下子冒出十多个养殖户,还出现了叶怀强、林海峰这样养四五十头猪、五六百只鸡的专业大户。看到乡亲们摒弃旧观念走上科学养殖之路,王兴臣打心眼儿里高兴。近期,他又找到村干部,准备继续扩大饲养规模,还将在明年引进孵化设备,大规模孵化鸡雏,帮助更多的乡亲们脱贫致富。
今年秋季,村里要修通往小黑沟的路,需要放掉影响修路的树。王兴臣二话不说,带头砍了自己家的几棵树,还挨家动员有树的村民,“修通路,好致富”,使修路工程顺利进行。
小黑沟的山还是那么高,小黑沟的林还是那么密。可是因为王兴臣的榜样作用,小黑沟的乡亲们看到了曙光。王兴臣也因为这块给他生命的土地而更加从容、自信。他知道,他离不开这里的山水,离不开这里的乡亲。